在民间借贷与金融消费交织的灰色地带,讨债公司如幽灵般游走于法律边缘。它们以“商务咨询”“信用管理”之名注册,实则操持着游走于罪与非罪的催收业务。从暴力威胁到心理操控,从电话轰炸到AI骚扰,这些机构编织出一张无形的债务追讨网络。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催收非法债务罪”及2025年《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标出台,讨债江湖的潜规则正被逐一揭开,暴露出软硬兼施的催收生态链。
软硬兼施的催收手段
硬暴力与软暴力交织的催收策略
传统讨债公司惯用两类手段:硬暴力与软暴力。硬暴力表现为直接的身体强制,如上门纠缠、限制人身自由甚至殴打。例如在乐山汤某甲案中,催收团伙对逾期债务人实施共同殴打,致被害人头面部多处受伤,经鉴定构成轻微伤。这类手段虽见效快,但法律风险极高,易构成故意伤害或非法拘禁罪。
而软暴力已成为现代讨债的主流。其核心是通过滋扰、骚扰制造心理强制,包括频繁电话轰炸债务人或其亲友(每日超3次)、发送侮辱性信息(如拼接图片)、恶意曝光隐私等。在汤某甲团伙案中,他们向被害人及其亲友发送拼接头像的图及威胁短信,导致20余人自杀、自残或抑郁退学。这种手段看似温和,实则通过精神压迫摧毁债务人心理防线,危害性常超越物理暴力。
非法债务的法律认定
从赌债到高利贷的司法界定
催收非法债务罪的适用核心在于“非法债务”的认定。根据刑法第293条之一,非法债务包括高利放贷、赌债、毒资及其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上海静安区检察院在办理顾某催收赌债案时明确指出: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高利放贷等产生的债务”与“其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统一纳入“非法债务”范畴,赌债、嫖资等均属此列。
司法实践中,“非法性”判断需结合债务来源与催收方式。若催收行为本身违法,即使债务合法(如正常借款),仍可能构成他罪。例如使用软暴力催收合法债务,可能触犯寻衅滋事罪;而暴力催收非法债务则直接适用催收非法债务罪。2022年最高检案例进一步明确,针对学生群体的“套路贷”即使全程线上操作,只要存在虚增债务、恶意垒高违约金等行为,即属非法债务。
委托讨债的双重风险
债权人反成受害者的法律悖论
许多债权人误以为委托讨债公司可规避风险,实则面临三重陷阱:
合同无效风险:国家明令禁止商业讨债,相关委托合同被视为违法无效。江西弋阳案例中,甲委托乙公司催债,法院认定《商债催收委托代理合同》因内容违法无效,佣金诉求不予支持。
资金安全风险:苏州姑苏法院审理的金属制品公司案显示,讨债公司收回119万元货款后拒不转交委托人,最终债权人虽胜诉,但耗时耗力。
责任连带风险:若讨债中采用暴力或软暴力手段,委托人可能被认定为共犯。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政策明确,雇佣他人实施软暴力催收者可构成共同犯罪。
催收行业的国家新规
从野蛮生长到国标落地
2025年3月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首次确立催收国标,重点包括:
人员与行为规范:禁用有暴力犯罪记录者;催收限于8:00-22:00,每日语音催收不超3次;现场催收禁入私人住宅。
对象限制:仅能向债务人催收,不得骚扰联系人。若联系人拒绝沟通需立即停止联系。
技术监管:允许AI催收但需保障准确性;系统需满足网络安全二级保护;还款后立即销毁数据。
此举填补了行业空白,例如禁止单一回款提成制(常见于讨债公司),改为综合合规考核。
合法催收的转型方向
科技赋能与法治化重构
合规催收需实现双重转型:
业务模式上,持牌机构正替代地下讨债公司。新国标要求金融机构审慎外包催收业务,建立第三方全程监督机制。实践中,银行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组建内部催收团队,采用智能语音系统替代人工骚扰,避免“爆通讯录”等违规操作。
技术应用上,AI催收成为新趋势。但需警惕技术滥用——如某平台用算法生成债务人亲友声音进行威胁呼叫,此行为仍属软暴力。未来方向应是区块链存证催留痕、大数据评估还款能力等科技手段,在保障隐私前提下提升效率。正如催收国标所强调:技术定位应是“科技赋能”,而非制造胁迫。
江湖的末路与出路
讨债江湖的生存逻辑正被法治重构。从刑法增设催收非法债务罪到贷后催收国标出台,国家治理已形成“债务非法性审查+催收行为规制+行业标准细化”的三层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催收非法债务案同比上升33%,网络套路贷团伙数量下降57%。但治理仍存挑战:境外敲诈、AI深度伪造催收等新型手段仍在灰色地带滋生。
未来核心在于平衡债权实现与权利保障。对债权人而言,应摒弃讨债公司路径,选择仲裁、诉讼等合法救济;对催收行业,需依托国标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例如开发符合网络安全标准的智能催收平台;对立法机关,则应继续完善软暴力量刑细则,将虚拟空间新型滋扰纳入规制。讨债江湖的消亡,终将见证一个在法治框架下重构的信用管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