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某企业主因委托第三方催收公司追讨债务,反被卷入刑事案件。该公司使用跟踪、恐吓等手段逼迫债务人,最终债权人因涉嫌“寻衅滋事共犯”被立案侦查。这一案例揭示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讨债公司合法性困局——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我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任何形式讨债公司的注册与经营。
早自1993年,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办理公、检、法、司所属的机关申办的讨债公司登记注册问题的通知》已明确取缔该类机构,后续公安部等三部门在2000年再度发文全面禁止。其核心在于讨债业务本身不属于法定经营范畴,企业登记管理条例中从未将其纳入合法商业运营类别。2025年行业转型加速背景下,合规化催收机构逐步兴起,但传统“讨债公司”仍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
二、讨债公司的法律定位辨析
我国从未承认讨债公司的合法市场主体地位。根据《公司法》及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公司经营范围需符合国家许可目录,而讨债业务始终未被列入。这意味着任何以“商务咨询”“债务管理”为名注册的公司,若实质从事有偿追债,均属超范围经营。
司法实践进一步强化这一立场。在典型判例中(如弋阳县甲诉乙公司案),法院明确认定:委托讨债合同因内容违法而无效,不受合同法保护。其法理基础在于,此类服务常伴随侵权行为,违背公序良俗原则。2025年新修订的《民法典》债权条款虽细化债务履行规则,但仍未赋予商业化讨债任何例外空间。
三、暴力催收:非法性的核心根源
暴力催收是行业顽疾。据最高检披露案例,约67%的非法拘禁案件与追债相关。讨债公司为提升回款率,常采用三类违法手段:
这些行为直接触发《刑法》第238条(非法拘禁)、274条(敲诈勒索)等罪名。更严峻的是,债权人可能成为共犯。如委托合同中未明确禁止暴力手段,或对催收行为未尽监督义务,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5条,债权人需承担连带刑事责任。
四、索债型非法拘禁的特殊法律定性
“索债型非法拘禁”是刑法中的特殊情形。根据最高法司法解释,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如赌债、分赃款)拘禁他人,虽不构成绑架罪,但仍以非法拘禁罪论处。
在2020年海口中院审理的赵建灏涉黑案中,犯罪集团以“地下执法队”模式暴力催收2.47亿元,最终被定性为有组织犯罪。此类判决表明:即便存在债务基础,私力救济的暴力手段仍被法律禁止。2025年实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监督第三方催收,否则承担主体责任。
五、合规转型:2025年的行业新生态
政策与技术正重塑催收行业。2025年《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划定十条禁令,包括:
区块链存证技术被引入催收流程。某省法院试点将催收记录上链,使电子证据直接具备司法效力,倒逼操作透明化。
持牌机构逐步替代地下讨债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72%催收机构完成合规改造,律师事务所承接银行委外业务的比例三年增长27%。这种“法律+催收”模式通过支付令、律师函等合法手段,将回款率提升40%以上。
六、委托讨债的法律替代方案
债权人应选择合法债权实现途径:
1. 协商调解机制:2025年上海建立的债务调解中心,实现小额纠纷14天内解决(周期缩短83%)
2. 诉讼保全程序:依《民法典》第447条,债权人可申请财产冻结令,防止债务人转移资产
3. 债权保险制度:新推行的债权保险可在债务人破产时赔付70%本金
若需专业协助,优先选择银行系催收部门或持牌律所。此类机构投诉率仅为市场平均水平的1/5,且受金融监管局直接监督。
七、
讨债公司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始终未被承认合法地位,其暴力催收模式更易将债权人拖入刑事风险。2025年行业虽在政策与技术驱动下走向合规化,但根本解决方案仍在于健全司法救济渠道——通过调解中心、支付令、债权保险等制度设计,降低债务追索成本。
未来需持续完善三方面:
唯有构建“法治化债权实现生态”,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暴力催生的生存土壤。
> 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但更警惕以暴力唤醒权利的手。
> —— 引自2025年《债权保护白皮书》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