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增加,债务纠纷呈现高频化趋势。为规范催收服务市场秩序,南京市信用管理协会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于2024年12月发布《南京市商账催收服务收费指导标准》,首次对行业收费体系作出系统性规范。这项新规不仅填补了地方性行业标准空白,更通过价格约束机制推动行业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化运作。
一、收费模式分类管理
新规将催收服务划分为基础调查、协商调解、法律诉讼三大业务模块,实施差异化管理。基础调查类服务允许采用”固定费用+成功提成”模式,其中固定费用不得超过债务总额的3%,提成比例限定在8%-15%区间。对于涉及诉讼的复杂案件,允许采用计时收费,但每小时费率不得突破本地律师服务收费指导价的8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立明教授指出:”这种阶梯式定价体系既保障了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又通过设置费率上限防止暴利产生。特别是将诉讼业务与律师收费标准挂钩的设计,有效杜绝了催收公司滥用司法资源谋利的行为。
二、禁止性条款清单
新规首次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12类违规收费行为。包括禁止收取”信息查询费””关系疏通费”等隐性费用,严禁将差旅费、通讯费等运营成本转嫁给委托人。对于预付费用超过债务本金20%的企业,需在监管部门开设资金存管账户。
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2024年行业检查中发现,实施资金存管制度后,涉及催收公司的投诉量同比下降37%。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伟分析:”通过第三方存管不仅规范了资金流向,其按月结算机制还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效率,行业平均回款周期缩短了11个工作日。
三、服务质量保障机制
收费标准的调整与服务质量直接挂钩。新规要求企业建立服务过程全记录制度,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沟通记录。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例,催收公司需提供不少于6个月的履约跟踪服务,且不得额外收费。中国政法大学信用法治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执行服务标准后,债务人的二次违约率下降至8.3%。
行业专家李建国强调:”将后续跟踪服务纳入收费构成,实际上建立了长期责任机制。这种制度设计改变了过往’一催了之’的行业陋习,促使企业从单纯追债转向信用修复服务。
四、特殊群体保护条款
针对小微企业主、残疾人等特殊债务人群体,新规设置了差别化保护措施。对于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困难企业,催收公司收费比例需在基础标准上下浮30%,且不得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物。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调研显示,该条款实施后,93%的受访小微企业主表示减轻了债务化解压力。
但东南大学法学院陈教授提醒:”在保护债务人权益的需要建立恶意逃债识别机制。建议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确实存在偿还困难的债务人给予政策倾斜,而对有履行能力却恶意拖欠者应加大惩戒力度。
这项行业新规的出台,标志着南京催收服务市场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通过构建透明化的收费体系、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和特殊群体保护机制,既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为债务人创造了更公平的债务化解环境。未来可探索建立跨区域收费标准协调机制,并加强人工智能在债务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推动行业向科技化、人性化方向升级。监管部门应持续关注政策实施效果,适时引入信用奖惩联动机制,最终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信用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