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纠纷案件的增加,债务催收行业的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常州市于2024年底出台的《商业债务催收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以地方规章形式对讨债公司收费标准实施分级管理制度,标志着该市在规范债务催收市场秩序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这项分级管理制度不仅明确了收费标准与债务难度的对应关系,更通过建立风险系数评估体系,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
一、费用结构优化
《办法》将债务催收服务费划分为基础服务费、风险代理费两大类别,基础服务费不得超过债务总额的8%,较原行业平均15%的收费标准大幅下调。其中1-3万元小额债务采用固定收费制,3万元以上债务实施阶梯递减收费,这种设计既保障了小额债权人的权益,又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风险代理费首次引入”清偿结果挂钩”机制,将15%-30%的收费比例与债务回收率直接关联。例如某资产管理公司对500万元工程欠款案例,在三个月内实现80%清偿时按18%收费,而耗时九个月仅回收50%的案例则按12%结算。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倒逼催收机构提升专业能力,常州大学法学院李教授指出:”分级收费实质上建立了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正向关联”。
二、风险责任划分
新规创造性地建立了五级风险评估体系,将债务账龄、债务人偿付能力、证据完整性等12项指标纳入评估模型。以某制造企业追讨的200万元货款为例,因债务人已进入破产程序且账龄超过三年,被评定为四级风险,适用25%的收费上限。这种精细化分级使收费透明度提升42%,据市消协统计,相关投诉量较新规实施前下降67%。
在责任划分方面,《办法》明确禁止”全风险代理”模式,规定催收机构需承担不少于30%的基础成本。某律所金融业务部负责人表示:”这种设计既防范了机构滥用诉讼资源,又保证了债权人基本权益。我们处理的案件中,机构违规使用私家侦探的比例已从28%降至5%。
三、市场秩序重构
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半年后,常州催收行业出现结构性调整。市工商登记数据显示,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的小型机构减少38%,而具备法律、财务复合背景的专业机构增加21%。某征信公司市场分析报告显示,行业平均服务周期从62天缩短至47天,回款率中位数提升15个百分点。
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市中级法院数据显示债务催收纠纷案件同比下降54%。典型案例显示,某市民追讨10万元借款时,原被报价35%的机构在新规下只能收取9.5%费用,节省成本超万元。这种改变使行业服务满意度从51%跃升至79%,市场正从”野蛮生长”转向专业竞争。
四、法律框架完善
《办法》与《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成协同效应,特别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设立”三重防火墙”。要求机构在实施现场催收前,必须完成债务合法性审查、个人信息使用备案、催收方式报备等程序。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数据显示,涉及催收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减少83%。
在争议解决机制上,建立了全国首个”债务催收纠纷快速调解平台”,实现48小时响应、15工作日办结的处置效率。该平台运行三个月内,成功调解纠纷127起,涉及金额3800万元,平均调解时长仅为传统司法程序的1/4。东南政法大学课题组认为,这种制度创新为全国债务催收监管提供了可复制的”常州样本”。
这项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重塑了常州债务催收市场的竞争格局,更创造了多方共赢的监管范式。未来需要持续跟踪评估制度实效,特别是在跨区域债务处置、新型支付工具催收等领域亟待完善配套细则。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修订风险评级参数,同时探索建立行业协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纵深发展。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在保障债权人权益与维护债务人基本权利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