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债务纠纷数量持续攀升,常州地区部分讨债公司存在收费不透明、标准混乱等现象。为规范行业秩序,常州市司法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于2024年12月发布《关于规范债务催收服务收费管理的实施意见》,该文件通过建立分级定价机制、设定服务费上限等创新举措,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债务催收行业进入标准化管理新阶段。
一、政策出台背景
常州作为苏南经济重镇,2023年全市法院受理民间借贷案件达2.3万件,同比增长17%,其中近四成案件涉及第三方债务催收服务。既往行业调查显示,约65%的债务委托人对催收费用的计算方式存在疑问,38%的纠纷源于费用争议。中国政法大学信用法治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债务催收行业白皮书》指出,缺乏统一收费标准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
新规的制定历经18个月调研论证,先后召开7次行业听证会,收集了包括债权人、债务人、律所、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意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首次引入”服务难度系数”概念,将债务账龄、债务人偿付能力等七项指标纳入收费核算体系,这种动态定价模式较传统固定比例收费更具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核心内容解读
根据实施细则,10万元以下小额债务的服务费上限调整为实际回收金额的15%,较原行业平均25%的收费水平显著下降。对于超过100万元的大额债务,采用阶梯递减收费模式,最高收费比例不超过8%。这种设计既保护了小微债权人的权益,又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聚焦高质量案件。
在收费透明度方面,新规要求服务机构必须提供包含工作量清单、交通成本、通讯费用等12项明细的《服务成本构成说明书》。苏州市信用协会法律顾问王立明指出,这种”菜单式报价”打破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委托人能够清晰评估服务性价比。同时文件明确规定,无论催收是否成功,前期调查费不得超过约定服务费的30%。
三、监管机制创新
政策创设了”双备案一公示”制度,要求服务机构在承接业务后48小时内,必须将委托合同副本分别提交司法局和市场监督局备案。监管数据表明,新规实施三个月内,全市债务催收投诉量环比下降42%,其中费用类投诉降幅达67%。这种实时监管模式有效遏制了”阴阳合同”等违规操作。
为强化执行力度,常州建立了全国首个债务催收服务信用积分系统。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运行报告,已有3家公司因违规收费被扣除信用分,其中1家被暂停营业资质。中国人民大学法治研究所所长张伟认为,这种量化管理手段将信用价值具象化,形成了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四、行业影响分析
新规实施后,常州地区合规经营的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至78%,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新注册催收公司数量同比减少55%,显示政策对市场准入门槛的实际提升效果。但部分小微企业反映,合规成本上升导致服务费降幅未达预期,这种结构性矛盾仍需政策持续优化。
从长远发展看,常州模式为全国债务催收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芳建议,未来应建立跨区域收费标准协调机制,特别是对异地催收的费用认定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服务成本进行认证,可能成为增强政策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这项改革本质上是在债权人权益保护与债务人合法权益之间寻求平衡点。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债务人投诉暴力催收的比例下降29%,表明规范收费与服务标准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建议监管部门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每半年对费率标准进行适用性审查,同时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推动行业从”费用竞争”转向”服务竞争”的良性发展轨道。对于学术界而言,债务催收服务定价模型的经济学分析、信用修复机制与收费政策的联动效应等课题,都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