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连云港市公安机关持续高压打击非法讨债行为,数据显示本年度第一季度已查处相关案件2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18%。值得关注的是,非法催收手段呈现线上转移趋势,部分团伙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债务人隐私信息,利用”软暴力”制造舆论压力。例如2025年1月东海县公安局查处的网络谣言案件,虽非直接讨债事件,但反映出网络空间治理对债务纠纷处理的重要性。
在实体打击方面,连云港警方2019年摧毁的非法讨债团伙具有典型意义。该团伙通过非法拘禁、泼污物等手段实施34起案件,最终13名成员被移送起诉。对比当前案例发现,暴力催收发生率从2019年的68%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2%,显示整治成效显著。但新型犯罪如”AI语音轰炸”开始出现,单日最高可拨打2000通骚扰电话,这对监管技术提出新挑战。
二、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2024年7月”狂飙兄弟”二手车纠纷视频引发持续关注,该事件虽非严格意义的讨债案件,但视频中出现的围堵、谩骂等行为被网民定性为”黑恶式讨债”。视频点击量突破8000万次,间接推动连云港市2025年出台《二手车交易纠纷处置规范》。该案例暴露出的问题是:民间经济纠纷极易演变为非法催收事件,且网络传播会放大社会负面影响。
另一典型案例是2025年3月哪吒汽车供应商讨债事件,虽事发上海,但连云港3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牵涉其中。供应商在总部打地铺、拉横幅的视频片段在本地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单日转发量超50万次。这反映出产业链债务纠纷的传导效应,也警示地方需建立跨区域债务协调机制。值得肯定的是,事件最终通过司法调解解决,未出现肢体冲突。
三、合法催收渠道演进
连云港市目前备案的正规催收机构共17家,2025年新增”阳光信用管理”等3家持牌机构。这些机构必须遵循《江苏省信用管理条例》,催收录音保存期限从90天延长至180天,夜间催收时段严格限定在8:00-22:00。比较2019年与2025年数据发现,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债务纠纷占比从41%提升至67%,显示法治化进程加快。
在技术创新方面,本地机构开始应用智能还款系统。某平台通过分析2000名债务人的消费数据,制定个性化分期方案,试点项目显示3个月内还款率提升26%。但隐私保护争议随之而来,有学者指出,过度采集地理位置、社交关系等数据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需建立更严格的技术审查机制。
四、社会影响与治理建议
网络讨债视频的传播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2024年农妇讨薪视频推动连云港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平台,欠薪案件同比下降39%;张某抖音诽谤案等事件表明,每10起网络讨债视频中就有3起存在不实信息。这要求平台建立”债务纠纷内容”的特殊审核流程,目前已有企业试点AI识别系统,准确率达89%。
对于未来治理,建议构建”三位一体”防控体系:首先完善”+平台”的谣言溯源机制,将虚假讨债信息处置时限压缩至4小时;其次建立债务调解中心,当前数据显示,提前介入调解可使暴力催收风险降低54%;最后推进信用修复计划,试点”守信激励机制”,对主动履约者给予公共服务优先权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