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规定,重庆市对催收(讨债)行业的管理主要遵循国家层面的规范化要求,并结合地方金融监管框架执行。以下是相关重点规定及依据:
一催收机构与人员的资质要求
1. 合法备案与持证上岗
催收公司需在省级或相关部门备案,取得合法运营资质;催收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杜绝无证从业。违规机构可能面临吊销资质等处罚。
2. 黑名单制度
催收人员若存在暴力恐吓等违法行为,将被列入行业黑名单,禁止从业,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二催收行为规范
1. 禁止恶意催收
明确禁止暴力威胁骚扰等行为,包括夜间催收(仅允许早8点至晚8点)爆通讯录泄露借款人隐私等。所有催收需留存录音短信等证据备查。
2. 隐私保护
未经借款人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债务信息,不得联系亲友或同事施压。违规泄露隐私的机构将承担法律责任。
三技术化监管与追溯机制
1. 全程记录与监控
催收行为需通过备案的技术平台完成,实现电话短信等全程可追溯。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控,发现违规即时处理。
四投诉与维权渠道
1. 绿色通道
借款人遭遇不当催收时,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向监管部门或法律援助机构投诉,相关部门需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初步调查结果。
五地方金融监管补充
1. 商业保理公司规范
重庆市对涉及债务追收的商业保理公司实行监管评级(A-E级),若公司涉及“专门从事催收讨债”等违规业务,直接列为E级,面临严厉监管措施。
2. 风险分担机制
如“渝贸贷”等地方金融产品中,催收风险由资金池银行担保机构按比例分担,但需合法合规操作,严禁暴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