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明确禁止非法讨债公司
我国多部门曾联合发布通知,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注册和运营。例如,1993年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停止为“讨债公司”登记注册,1995年公安部等再次禁止此类企业注册。
未经许可的讨债公司若使用威胁恐吓暴力等手段催收,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涉及非法拘禁骚扰等刑事犯罪。
2. 合法催收的边界
合规主体:部分公司以“商务咨询”“资产管理”等名义注册,形式上合法,但实际业务需严格遵循法律。若仅通过协商调解或法律程序(如诉讼仲裁)追债,则属于合法范围。
技术手段:头部机构采用区块链存证AI语音机器人等合规技术,降低暴力催收风险,例如上海部分公司通过智能系统将投诉率降低72%。
3. 非法操作的常见形式
暴力催收:包括威胁骚扰债务人及其亲友,伪造法律文书,甚至定位跟踪等,此类行为可能触犯《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
信息滥用: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如通讯录住址)进行催收,2025年上海曾查处此类案件,涉事公司每条信息售价仅0.5元。
4. 知乎用户争议焦点
效率与合规的矛盾:部分用户选择第三方催债公司是因法院程序繁琐(需半年以上),而讨债公司“给钱就干活”,但风险极高。
认知偏差:调查显示,62%的年轻人误以为“委托第三方催收合法”,实际可能成为共犯。
5. 行业转型与监管趋势
分级管理:上海试行ABC三级分类,仅A级机构可接入征信系统,推动行业规范化。
持证上岗:催收员需通过《经济法》等考核,合规成本上升但投诉量下降。
第三方讨债公司若未取得资质或采用非法手段,则属于违法;合法催收需通过法律程序或技术手段合规操作。债权人应优先选择持证机构,债务人遭遇非法催收可向监管部门举报。知乎相关讨论反映了公众对效率与法律风险的权衡,但司法实践正逐步收紧对灰色地带的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