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地位与合法性
1. 明确非法性
中国自1993年起多次禁止讨债公司注册,2000年国务院三部门联合发文全面取缔该类机构。即使以“商务咨询”“信用管理”等名义注册的公司,若实际从事催收业务,仍属非法经营。2025年最新政策《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再次强调,催收需由持牌金融机构或备案第三方执行,无资质主体开展催收属违法。
2. 资质审查的局限性
部分公司声称有营业执照,但经营范围通常不含“催收”类目。即使包含“应收账款管理”,若实际操作超出法律边界(如暴力催收),仍属违法。
二主要风险
1. 刑事连带责任
若讨债公司使用暴力恐吓等手段,委托人可能被认定为共犯,面临“催收非法债务罪”(刑期3年以下)或“寻衅滋事罪”(刑期5年以下)。例如2025年上海静安区案例中,委托讨债的债权人因同伙暴力行为被判刑。
2. 欺诈与财产损失
3. 协议无效
法院认定委托讨债合同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属无效合同,支付的佣金不受保护。
三替代解决方案
1. 司法途径
2. 调解与协商
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行业调解组织免费调解,达成协议后可申请司法确认(具强制执行力)。
四如何识别非法催收行为
若遇到以下情况,应立即报警或举报:
结论
讨债公司在中国无合法生存空间,绝大多数不可信。其操作风险远高于潜在收益,且可能使委托人陷入法律纠纷。建议优先通过司法途径(如支付令诉讼)或正规调解解决债务问题。若需专业协助,可委托备案的律所或持牌金融机构,避免隐私泄露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