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确警告催债方,必要时报警
公司可明确告知催债方其行为已涉嫌违法,要求立即停止骚扰。若对方继续拨打,可保留通话录音等证据后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多次骚扰干扰正常生活的,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若催收人员使用威胁恐吓等言辞,可能构成暴力催收,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2. 设置电话过滤机制
建议由前台或行政人员对接来电,屏蔽陌生或高频骚扰号码。部分企业可通过电话系统设置拦截规则,减少干扰。
3. 投诉与法律途径
向金融机构或平台投诉:若催收方为银行或网贷平台委托的第三方,可联系原始债权人(如银行)投诉,要求停止不当催收。
向监管部门举报:如银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尤其是涉及泄露隐私或暴力催收时。
法律诉讼:若骚扰造成损失(如名誉损害业务影响),可咨询律师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并索赔。
4. 内部沟通与证据留存
通知员工勿向催收方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并统一应对口径(如“无此人员”或“请通过合法途径联系”)。
保存所有骚扰证据,包括通话记录录音短信等,以备后续投诉或诉讼使用。
5. 区分债务真实性
若公司并非实际债务人(如号码前任使用者欠款),需主动向催收方说明并提供证明(如公司营业执照等),要求更正信息。
法律依据补充
根据《民法典》,债权需合法行使,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催收需尊重隐私权和安宁权。
提示:若骚扰持续升级,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律师帮助,制定针对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