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恐吓与威胁
电话/短信轰炸:通过频繁拨打债务人或其亲属的电话,发送威胁辱骂信息,制造心理压力迫使其还款。
伪造法律文书:冒充法院或律师,发送虚假的传票判决书等文件,使债务人误以为面临法律诉讼而还款。
公开隐私信息:故意向债务人的亲友同事透露其欠债信息,利用社会关系施压。
2. 虚假承诺与欺诈
虚假债务优化:声称能消除征信记录延期还款或减免债务,收取高额服务费后不履行承诺,甚至教唆债务人逃避催收。
伪造官方身份:冒充银等机构,出示虚假或开发假APP,骗取信任后实施诈骗。
3. 骚扰与软暴力
跟踪与骚扰:长期跟踪债务人,到其住所工作单位滋扰,干扰正常生活。
“债务转移”骗局:诱导债务人将债务转为私人借贷,收取高额手续费,或提供违法重组方案(如信用卡套现)。
4. 暴力与非法拘禁
暴力催收:部分公司使用殴打非法拘禁等手段逼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或非法拘禁罪。
“钓鱼”陷阱:例如安排女性接近债务人并制造把柄(如拍录像),以此威胁还款。
5. 信息倒卖与二次伤害
倒卖个人信息:以“调查”为名收集债务人身份证通讯录等资料,转卖给其他平台或用于二次诈骗。
法律风险提示
这些套路中,使用暴力伪造文件或非法获取信息的行为已涉嫌犯罪(如催收非法债务罪寻衅滋事罪等)。
我国禁止商业化讨债,委托讨债公司可能因合同无效而无法维权,甚至反被牵连。
遇到此类情况,建议通过合法途径(如诉讼协商)解决债务问题,避免陷入更严重的法律或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