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法化催收手段
1. 批量发送法律文书
催收方通过发送律师函支付令仲裁通知等法律文件,制造法律威慑。但实际法院仅支持合规本金及合法利息(年化利率不超过LPR四倍,当前约14.8%),部分平台利用借款人信息不对称制造恐慌。
应对策略:借款人需核实债务合法性,拒绝不合规费用,收到法律文书后咨询专业律师,若收到支付令需在15日内提出书面异议。
2. 债权转让催收
网贷平台将债权转让给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由后者以“合法债权人”身份催收。但根据规定,债权转让需书面通知债务人,否则无效。部分公司未履行通知程序即展开催收。
应对策略:要求催收方出示书面转让通知,否则可拒绝还款,并与原平台核实。
二违规或违法手段
1. 虚假信息与威胁恐吓
冒充身份:催收人员假扮同事公检法人员(如通过AI换声技术伪造警察电话),或发送虚假法院传票。
心理施压:声称“监控手机”“锁定位置”,或威胁曝光隐私(如通讯录轰炸社交媒体“社死”)。
应对策略:保存录音截图等证据,报警处理冒充公检法行为;向金融监管部门或消协投诉骚扰。
2. 高利贷与合同陷阱
通过“砍头息+电子签”掩盖高利贷,例如实际到账3500元但合同写5000元,年化利率超5000%。电子签被滥用为“合法化”工具,借款人因证据不足难以维权。
应对策略:保留转账记录和原始合同,起诉时可要求法院按实际到账金额计算本金。
3. 软暴力与骚扰
包括频繁电话/短信轰炸夜间催收骚扰借款人亲属或雇主,甚至利用社保信息追踪工作单位。
应对策略: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撤回隐私授权;更换工资卡避免冻结。
三灰色手段(部分涉黑)
1. 暴力或变相暴力
部分讨债公司雇佣社会人员堵门泼漆写大字报,甚至直接人身威胁。此类行为涉嫌刑事犯罪,但部分公司通过“影子公司”或境外服务器逃避监管。
法律风险:若催收方涉及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借款人可报警并追究刑责。
2. “合法外衣”下的施压
部分公司以“商务咨询”名义运营,实际通过跟踪赖账公开羞辱等手段施压,或利用“熟人关系”向债务人上级施压。
四行业新趋势与技术手段
1. 智能化催收
使用AI电话机器人大数据分析借款人还款能力,区块链技术提升信息透明度。
2. 监管升级
2025年新规要求催收机构持牌经营,禁止夜间催收和骚扰第三方,违规者面临刑事处罚。
网贷讨债公司的手段从合法催收到暴力威胁不等,核心差异在于是否遵守《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法规。借款人需警惕高利贷陷阱保留证据,并善用法律武器(如异议权投诉渠道)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