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频骚扰与心理施压
1. 电话轰炸
通过不间断拨打债务人及其亲友电话,甚至一天多次催收,制造心理压力。部分公司使用特定区号(如0731开头的湖南长沙号码)伪装成正规机构,实则进行骚扰。
2. 短信/邮件轰炸
发送威胁性或提醒还款的信息,内容可能包含债务详情虚假法律后果等,加剧债务人焦虑。
二威胁与恐吓
1. 言语威胁
扬言曝光隐私损害社会关系,或暗示采取暴力手段(如人身伤害泼油漆等),尽管实际可能仅为虚张声势,但已构成违法。
2. 伪造法律文件
冒充法院或律师发送虚假传票律师函,制造“即将被起诉”的假象,逼迫还款。
三非法上门与纠缠
1. 蹲守骚扰
前往债务人的住所或工作单位长时间逗留,干扰正常生活或工作,甚至通过跟踪尾随施加压力。
2. 虚假身份伪装
冒充执法人员或社会人员,利用债务人对“黑社会”的恐惧心理进行敲诈(如修空调案例中假扮电工威胁收费)。
四情感操控与欺诈
1. 假意协商
假装关心债务人困难,诱导其先偿还部分款项,随后反悔或继续施压。
2. 虚构债务转移
与债务人合谋伪造还款记录或转移债务至无偿还能力的“背债人”(如利用农村老人身份信息),使债权人维权无果。
五法律灰色手段
1. 滥用债权凭证
通过法院获取债权凭证后,以“合法追讨”为名频繁申请强制执行,甚至倒卖债权给其他公司继续施压。
2. 勾结“职业闭店人”
协助企业通过变更法人资产转移等方式逃避债务,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或投资者。
风险提示
1. 法律后果
上述行为可能涉嫌《刑法》中的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罪名,债权人若委托此类公司,也可能因“委托责任”承担连带法律风险。
2. 维权建议
债务纠纷应通过合法途径(如诉讼申请支付命令或强制执行)解决,避免轻信“高成功率”宣传。若遇暴力催收,可保留证据并向银公安机关投诉。
职业讨债公司的套路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心理压迫,但其行为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债务关系复杂化。合法催收需遵循《民法典》《公司法》等规定,债权人应优先选择法律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