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市民急需解决债务纠纷时,各类“免费咨询”的讨债广告频繁出现在网络平台和短视频中,声称“不成功不收费”“专业法务团队助力协商”。近期警方通报的多起网贷协商诈骗案件显示,这类宣传背后可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市民稍有不慎,不仅无法解决债务问题,还会陷入二次经济损失甚至个人信息泄露的泥潭。
一、免费咨询的“诱饵”陷阱
扬州部分讨债公司以“免费咨询”为幌子吸引客户,实则通过虚构资质、伪造案例等手段诱导付费。例如,2024年3月高邮警方通报的案例中,一名网贷逾期者因轻信短视频平台的“法务协商降息”广告,支付数千元服务费后仅获得伪造的协商记录,最终仍需面对平台催收。这类公司往往在初期承诺“零成本”,但在获取信任后以“调查费”“履约保证金”等名义层层收费,甚至要求客户直接向其转账还款。
从运营模式看,此类机构并非真正提供法律援助。3和8提及的扬州鑫锦、汇国等公司虽宣称“先讨债后付费”,但其官网展示的“10%-30%佣金标准”与“不成功不收费”存在逻辑矛盾。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公司利用“免费”噱头获取债务双方信息后,可能将数据倒卖给黑灰产业链,形成二次牟利链条。
二、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
讨债业务中涉及的敏感信息成为骗局重灾区。指出,部分公司以“核实债务”为由要求债权人提供身份证、银行流水等资料,随后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电信诈骗或非法催收。2023年扬州市处非办披露的“解债服务”骗局中,非法机构正是通过收集债权人信息伪造债权转让协议,致使受害人损失高达7700元。
法律层面,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未经授权不得处理敏感信息。5和9提及的扬州某讨债公司服务流程中,要求客户“提供欠款人身份信息并签订协议”,但未明确数据保护措施。这种操作实质上将债权人置于信息滥用风险中,一旦发生纠纷,维权难度极大。
三、合法边界的灰色地带
尽管1、7等宣传“合法智取”“正规催收”,但现行法规对讨债公司定位模糊。根据2000年《关于取缔各类讨债公司严厉打击非法讨债活动的通知》,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讨债机构均属非法。扬州部分公司以“商务咨询”“法律服务”名义注册,实则从事催收业务,这种“马甲经营”已涉嫌违法。
值得注意的是,合法债权转让与非法催收存在本质区别。如0所述,金融机构可将不良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但必须通知债务人并遵守《民法典》规定。而扬州民间讨债公司多数不具备金融资质,其宣称的“债务重组”“停息挂账”等服务缺乏法律依据,所谓的“成功案例”往往通过软暴力或伪造文书达成。
四、识别与防范的核心要点
市民需通过多重维度甄别讨债公司真伪。首先应核查资质,正规法律服务机构需具备司法部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而8、9提及的“工商注册”仅是基础准入条件。其次需警惕收费模式,0中从业者坦承“诚意金合理”,但若要求大额预付或转账至个人账户,则极可能是诈骗。
警方建议的维权路径更具安全性。遭遇债务纠纷时,应优先通过网贷平台官方渠道协商,或向银、地方金融监管局投诉。对于已陷入骗局的受害者,需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扬州市处非办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正规司法程序解决的债务纠纷成功率较民间途径高出42%。
扬州讨债市场的“免费咨询”乱象,折射出债务危机下公众对快捷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与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之间的矛盾。治理这类骗局需要多方协同:监管部门应加强网络广告审核,对打着“法务”“咨询”旗号的机构开展专项整治;司法机关需简化小额债务诉讼流程,降低维权成本;市民则应提升金融素养,认清“天下没有免费的债务解决方案”这一基本逻辑。未来,随着《个人破产法》试点推进及征信体系完善,或将从根源上压缩非法讨债的生存空间,但这仍需、市场与公众的长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