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广东非法催收乱象
在2025年3月15日的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上,央视揭露了广东省内6家催收公司采用恶劣手段逼债的行为,包括:
骚扰亲友及雇主:催收人员频繁联系债务人亲友、同事,甚至伪造法律文件(如虚假“逮捕令”)和发送AI合成恐吓语音。
暴力与科技化手段:使用电话轰炸、P图威胁、爆通讯录等方式施压,部分债务转让后第三方催收公司直接上门张贴“失信公告”,引发社会矛盾。
系统性歧视:催收系统对债务人标注“低价值用户”,优先针对有还款能力的群体,导致部分债务人陷入“越穷越催”的恶性循环。
此次曝光引发公众对催收行业合规性的广泛质疑,推动监管部门加速整顿。
2. 历史案例与行业整顿背景
广州非法催收问题并非首次引发关注。例如:
2019年“软暴力”催收案:广州警方曾联合北京昌平警方摧毁一个利用“呼死你”软件骚扰借款人的犯罪集团,抓获488名嫌疑人,涉及全国近百万受害者。
最高检典型案例:2022年最高检公布的网络“套路贷”案例中,明确将“软暴力”催收(如频繁骚扰亲友)定性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3. 2025年催收新规与监管强化举措
针对行业乱象,2025年5月出台的《催收新规》及配套政策采取以下措施:
行为规范:每日催收时间限定为8时至20时,联系次数上限3次/天;引入“冷静期”制度,允许债务人申请暂停催收30天。
资质与责任:催收机构需注册资本不低于5万元,持证上岗,违规行为连带追责机构,最高可吊销执照并列入黑名单。
数字化监管:要求自动化系统备案,禁用深度伪造技术,电子记录保存至少2年,推动智能分级催收模型以减少干扰。
4. 官方打击与法律案例
刑事责任追究:根据新规,严重违规催收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或非法拘禁罪,轻微违规将面临1万至50万元罚款。
司法实践:近期案例中,广州某老赖因欠款876万元拒不执行被判刑,凸显司法对恶意逃债行为的严惩。
5. 行业转型与市场影响
在政策压力下,广州催收行业呈现分化:
合规化转型:部分正规公司(如广州中岳催收)强调合法手段,如协商还款、法律诉讼,并探索“关怀催收”模式。
市场洗牌:预计淘汰小型非法机构,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科技赋能成为趋势,如大数据预警模型的应用。
广州非法催收事件的曝光与后续整顿,标志着催收行业从“野蛮生长”向法制化、规范化转型。未来,随着新规实施及监管强化,行业或将重构为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环节,平衡债权债务双方权益。公众可通过官方申诉渠道(如专线电话、网络平台)维护自身权益,监管部门承诺15个工作日内回应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