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讨债人员的职业化名称
1. 职业讨债人
中国民间对从事债务追讨人员的通用称呼,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讨债公司”,多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但因暴力催收频发被国家明令禁止后转入灰色地带。
2. 商账追收师
2006年中国推出“商账追收师”资格培训,旨在通过合法流程(如电话催收、法律途径等)追讨企业及个人债务,成为首个规范化职业名称,但未完全普及。
3. 催收专员/催收员
当前行业报告中常用名称,多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催收公司的专业人员,职责包括电话提醒、外访协商等,需遵循《民法典》等法律规定。
4. 债务追收师(国际称谓)
马来西亚等国家使用“Debt Collector”一词,通过谈判和司法程序追债;英国称为“Bailiffs”,需持证上岗并受严格行为约束。
二、行业规范现状与挑战
(一)中国规范尝试
1. 立法空白与灰色地带
中国长期禁止设立“讨债公司”,民间催收活动常游走法律边缘,催生暴力、骚扰等问题。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债务催收管理条例》(建议稿)首次提出建立行业准入、行为标准及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但尚未正式立法。
2. 专业化与资格认证
3. 行为限制
禁止夜间催收(22:00-8:00)、单日电话联系不超过5次、禁止威胁或欺骗债务人等,部分地方实践中已借鉴此类规则。
(二)国际经验参考
1. 韩国《公平收债法》
禁止滥用权利催债,保障债务人基本生活安宁,明确合法催收手段与纠纷解决机制。
2. 英国规范
3. 日本与社会信用
通过“村八分”习俗施压,失信者及亲友社会关系受孤立;法院可强制执行财产或限制消费。
三、行业规范发展趋势
1. 合法化与立法推动
中国需加快出台《债务催收管理条例》,明确催收机构法律地位,建立行业自律组织,解决“执行难”与“暴力催收”矛盾。
2. 技术赋能合规性
应用AI催收系统、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减少人工干预风险,提升透明度和成功率。
3. 混合经营与风险控制
允许催收机构开展不良资产处置、信用评估等业务,同时构建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权益。
专业讨债人员的职业名称因国家规范程度不同而差异显著,中国当前处于“灰色催收”向合法化过渡阶段。未来需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立法明确催收行为边界,强化行业准入与信用管理,推动其成为金融生态中的合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