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债务纠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5年5月,南昌市司法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正式发布《南昌市债务追讨机构服务费用收取标准及管理规范》,首次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对本地民间债务催收机构的收费标准、服务边界及监管路径作出系统约束。这一新规的出台,标志着南昌市在规范债务催收市场、平衡债权人权益保护与社会公共秩序维护层面迈出关键一步。
一、合法性界定与服务边界
新规开篇即明确债务追讨机构的法律地位,重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及《民法典》相关规定,任何以威胁、恐吓、非法拘禁等暴力或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均属违法。文件要求服务机构必须依托律师事务所或具备法律咨询资质的市场主体开展业务,且在工商登记中不得直接使用“讨债”等敏感表述。
对于服务范围的界定,文件强调仅允许处理无争议的合法债权债务关系。涉及合同效力存疑、抵押物权属纠纷等复杂案件,须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新规特别禁止催收机构介入涉及学生借贷、医疗债务、小额消费贷等敏感性债务类型,以防止催收行为对社会弱势群体造成二次伤害。
二、阶梯收费与动态调节机制
收费标准的制定首次引入债务金额分级定价模型。根据文件附件公示的《南昌市债务追收服务费指导价目表》,债务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案件,收费比例不得超过15%;10万至100万元区间收费比例压缩至8%-12%;千万元以上大额债务的服务费率上限设定为3%。这一分级体系较此前行业通行的30%比例降幅显著,旨在遏制高额佣金引发的暴力催收冲动。
针对案件难易程度的动态调节机制成为亮点。文件规定对账目清晰、债务人配合的常规案件执行基准费率;而对历时三年以上、涉及跨区域执行或存在证据链瑕疵的复杂案件,允许申请最高20%的费率上浮,但需提前向司法行政机关备案审批。这种差异化定价模式既保障了服务机构合理收益,也强化了对高风险案件的监管穿透力。
三、合规监管与惩戒措施
新规构建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框架,要求服务机构按月提交业务台账,包括委托协议副本、催收过程录音录像及资金往来凭证等。司法部门将联合网信办建立债务催收负面行为清单,对发送侮辱性信息、恶意曝光隐私等12类违规操作实行“一票否决”。
在惩戒层面,文件首次明确经济处罚与从业资格挂钩的双重追责机制。对超标准收费的机构,除没收违法所得外,还将按超额部分的200%处以罚款;涉及暴力催收的个案,直接责任人将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关联企业五年内不得进入采购服务商名录。这种“熔断式”监管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倒逼行业自律。
四、争议解决与风险防范
为降低债务纠纷升级风险,新规创新性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文件鼓励服务机构与公证处、仲裁委员会合作,对还款方案进行法律确权,避免口头约定引发的二次纠纷。同时要求机构为委托方购买职业责任保险,单笔保单保额不得低于预估债务金额的30%,以对冲催收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债务人的权益保护条款同样值得关注。新规赋予债务人申诉复核权,对服务机构的不当催收行为可向司法局下设的债务纠纷调解中心申请核查,查实违规的催收费用将予以全额退还。这种双向制衡机制突破了既往单边保护债权人的局限,体现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五、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新规的实施已引发本地债务催收行业深度洗牌。据红谷滩区司法局统计,政策发布首周即有17家无资质机构主动注销营业执照,30%的存量案件转入律所承办。头部机构如南昌昊洁讨债公司率先转型,将业务重心转向企业应收账款法律托管,通过“非诉催收+合规咨询”模式开辟新增长点。
展望未来,政策仍需在实操层面完善配套措施。例如跨境债务追偿的管辖权划分、人工智能催收机器人的边界等问题尚未明确。学术界建议参考欧盟《债务催收实务指引》,建立债务人还款能力评估体系,推动债务重组市场化。可以预见,在法治化与市场化双轮驱动下,南昌的债务服务产业将逐步摆脱灰色标签,迈向专业化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