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常州市民张某驾车回家途中被两辆轿车前后围堵,六七名壮汉敲窗逼债。头目施某威胁称“已跟踪到其孩子的学校”,张某被迫携全家躲入派出所避难。此类场景正是常州非法讨债团伙的典型作案手法。以施某为首的“夜鹰讨债”团伙成立“商务咨询公司”为掩护,通过发名片、网络宣传招揽业务,实则纠集12名成员组成恶势力集团,专门从事非法债务催收。
值得注意的是,施某曾因暴力讨债入狱,在狱中习得“软暴力”技巧。其团伙要求受害者签署所谓“自愿书”,声称自愿留宿宾馆筹款,实则全天候监视,甚至到债务人单位门口“打地铺”,通过精神压迫逼迫还款。这种犯罪模式转型反映了非法讨债团伙规避法律制裁的策略演变——从直接的肢体暴力转向心理控制,利用法律对“民事纠纷”的定性模糊地带实施变相拘禁。
多层级犯罪网络与危害扩散
常州警方调查发现,此类团伙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例如2025年破获的肖某团伙,通过金融公司“内鬼”或黑市购买借款人信息,采用电话轰炸、PS侮辱图片、骚扰借款人单位等手段施压。更严重的是,部分团伙与地下勾结。2018年以贾海东为首的犯罪集团在开设的同时暴力催收赌债,甚至驾车撞死者,最终主犯被判处死缓。
这些团伙的危害呈现多维度扩散:
1. 社会秩序层面:肖某团伙仅数月就造成二十余家单位瘫痪、两名借款人失业;
2. 信息安全层面:2018年常州打掉的信息贩卖链中,48名银行、快递等行业“内鬼”日均售出超万条公民隐私,个人征信记录标价高达上万元;
3. 金融安全层面:非法催收常伴随诈骗,如淮安“职业讨债人”丁某某伪造债权人印章侵吞46万元还款,最终获刑四年。
警方的精准打击与法律适用创新
常州警方通过数据筛查与跨省协作突破办案难点。在侦办施某案时,专案组梳理数万条报警记录锁定8起关联案件,并发现团伙成员曾刻意规避暴力行为。2018年收网阶段,警方奔赴安徽、徐州等地,10天内抓获全部13名成员。针对新型软暴力行为,司法机关强化了法律适用创新:
社会协同治理新路径
根治非法讨债需构建多维防控体系。常州近年推行两项关键举措:
信用监管机制创新
2025年发布的《常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提出27项任务,包括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中强制核查企业信用记录,推广“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并建立医疗、金融等重点行业人员执业信用档案。此举旨在从源头减少债务纠纷,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合法债务解决渠道拓宽
引导公众通过司法途径化解矛盾(见表):
| 合法途径 | 受理机构 | 法律依据 | 处理周期 |
|–|-|-|–|
| 人民调解 | 街道司法所 | 《人民调解法》 | 15-30天 |
| 民事诉讼 | 区/市人民法院 | 《民事诉讼法》 | 3-6个月 |
| 支付令申请 | 债务人住所地法院 | 《民事诉讼法》第216条| 20-30天 |
表:常州市推荐的债务纠纷合法解决渠道(资料来源:曾都区公开信息)
同时强化金融防护网,如2025年招商银行常州分行通过“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复盘”反诈体系,成功拦截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转账,守住“养老钱”。
结论:从惩戒到预防的系统治理
常州系列案件揭示非法讨债已形成“信息贩卖-软暴力催收-黑产共生”的产业链,其治理需依赖法律精准性、技术防控、公众意识提升三位一体。司法机关通过催收非法债务罪等新罪名填补了软暴力治理空白,而信用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压缩非法讨债的生存空间。
未来需重点突破两方面:一是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法》在金融领域的执行,严惩信息泄露源头;二是推广“常信贷”等普惠金融产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从经济根源减少债务危机。正如常州警方在打掉施某集团后的警示:“法治社会不存在‘法外追债’的特权”——唯有畅通合法救济渠道、压实行业监管,方能彻底铲除这一社会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