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债公司的手段从表面“合法提醒”到暴力威胁,呈现明显的升级路径。以下基于公开报道及行业调查,结合催收强度分类解析其常用手段,并附图示场景说明:
一、温和催收阶段(合法边缘试探)
1. 高频电催轰炸
方式:每日数十通电话催收,使用不同号码轮番拨打,制造焦虑感。
图示解析:图中催收员头戴耳机,面前多部手机同时通话,屏幕显示密集呼叫记录。
法律风险:虽未直接违法,但可能构成骚扰。
2. “绵里藏针”式话术
方式:表面礼貌提醒,实则暗含威胁。例如:“您今天能否处理?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启动下一步流程。”
典型话术:“我们是XX法务部,请今日17点前还款,避免进入法律程序”。
图示解析:对话气泡显示温和措辞,但背景有倒计时器与“征信黑名单”字样。
二、升级施压阶段(软暴力与心理战)
1. 通讯录轰炸(第三人代偿)
方式:获取债务人亲友电话,群发欠款信息,利用社会关系施压。
案例:催收员向债务人同事发送“XX欠款不还,请转告其尽快处理”,并附伪造律师函。
图示解析:手机屏幕显示多条发送至“爸爸”“老板”的短信,背景为通讯录列表。
2. 社交平台羞辱
方式:用私人账号在抖音、小红书评论区留言曝光债务,或篡改债务人头像配文“老赖”。
案例:某催收公司伪造债务人身份证照片,在社交媒体发布“悬赏公告”。
图示解析:伪造的“失信通告”图片,包含姓名、照片、欠款金额,发布于朋友圈界面。
3. 伪造公权力文书
方式:冒充公检法发送虚假传票、立案通知。
典型话术:“涉嫌贷款诈骗,已立案,24小时内还款可撤案”(实际无法律效力)。
图示解析:伪造的“法院传票”图片,含公章、案号、开庭时间,但发件人为私人手机号。
三、强硬手段阶段(外访与变相拘禁)
1. 外访“蹲点”骚扰
方式:上门堵锁眼、贴大字报、喇叭广播,干扰债务人生活或经营。
案例:郑州某公司派人到债务人饭店,每桌点一盘花生米占据座位,持续3天致生意瘫痪。
图示解析:催收人员坐满餐厅餐桌,桌上仅有一盘花生米,门口贴“欠债还钱”海报。
2. 软性拘禁与跟踪
方式:多人跟随债务人,限制其活动范围但避免直接肢体冲突。
法律边界:若超过合理限度(如持续跟监超12小时),可能构成非法拘禁罪。
案例:重庆某团伙跟踪债务人至医院厕所,致其翻窗坠亡(法院认定债权人无责)。
⚖️ 四、反催收与法律风险
1. 反制手段
录音取证:债务人留存威胁录音可投诉至银或报警。
法律工具:债权人应通过支付命令、本票裁定等合法途径追债,而非依赖灰色手段。
2. 违法红线
| 手段 | 法律定性 | 后果 |
||
| 私闯民宅 | 非法侵入住宅罪 | 3年以下有期徒刑 |
| 暴力殴打 | 故意伤害罪 | 刑期视伤情而定 |
| 扣押身份证、限制自由 | 非法拘禁罪 | 3年以下或3-10年有期徒刑 |
讨债公司手段本质是利用人性弱点(如面子心理、恐惧感)施压,但多数“软暴力”行为已踩法律红线。债务纠纷应优先选择支付命令、本票裁定等合法工具(如提供范本);若遇暴力催收,立即报警并保留录音、截图证据。金融监管趋严下,合规催收机构正逐步取代地下讨债,但消费者仍需警惕隐私泄露与心理胁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