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留证据
记录通话:保存所有骚扰电话的录音短信微信记录等,包括时间频率内容(如辱骂威胁等)。这些证据是后续投诉或诉讼的关键。
截图取证:若对方通过短信或社交平台发送威胁信息,需截图保存,并备份至云端或外部设备。
2. 明确告知对方停止骚扰
口头/书面声明:在通话中明确告知对方其行为已构成骚扰,并要求停止联系。若继续骚扰,可发出书面通知(如律师函),强调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3. 报警处理
依据法律报案: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频繁骚扰(如每日超过3次)非工作时间来电(早8点前或晚9点后)恐吓威胁等行为均属违法,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催收人员处以拘留或罚款。
提供证据:报警时需提交收集的证据,如录音截图等,以证明骚扰事实。
4. 向监管部门投诉
投诉渠道:
互联网金融协会:针对持牌金融机构的违规催收。
12321举报中心(中国):可投诉电话骚扰。
通訊事務管理局(香港):若涉及电信骚扰,可书面投诉。
消费者投诉平台:如黑猫投诉等,公开曝光违规行为。
5. 屏蔽骚扰电话
技术手段:通过手机设置或第三方软件(如腾讯手机管家)拦截陌生号码;联系运营商开通防骚扰服务。
公司层面:若骚扰波及工作单位,可向公司IT部门申请屏蔽相关号码,并向上级说明情况以避免误解。
6. 法律诉讼
民事侵权诉讼:若骚扰导致精神损害或名誉损失,可向法院起诉讨债公司,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
刑事报案:如遇冒充公检法暴力威胁等行为,可能涉及敲诈勒索或寻衅滋事罪,需立即报警。
7. 协商还款(如确实欠款)
主动沟通债权人:若债务属实,建议直接与贷款机构协商还款计划,避免第三方催收介入。达成协议后要求对方停止委托催收。
核实债务合法性:确认利率是否超过法定上限(如年化36%),若属高利贷可拒绝支付超额部分。
8. 保护个人信息
避免泄露隐私:不向催收人员透露更多个人信息,如新联系方式住址等。
紧急联系人问题:若因他人借贷被骚扰,可向贷款平台声明情况,要求删除联系方式;必要时向平台监管部门投诉。
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避免与催收人员发生言语冲突,防止对方激怒您做出不利行为。
区分责任:如非实际借款人(如担保人或信息被冒用),需明确否认债务并追究冒用者责任。
通过以上措施,您可有效遏制骚扰并维护合法权益。若情况复杂或涉及跨国债务(如新加坡香港),建议咨询当地律师获取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