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承诺“不成功不收费”
1. 高佣金陷阱
部分公司宣称“不成功不收费”,但实际通过提高佣金比例(如50%以上)转嫁风险,甚至隐瞒GPS定位费差旅费等附加费用,导致债权人实际支付远超预期。例如苏州某餐饮企业追讨58万元欠款时,隐性费用达19万元,资金回收率仅65%。
2. 技术手段滥用
某些公司使用AI评估系统预测成功率,但可能伴随违法操作(如无人机追踪债务人隐私),最终因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被处罚,债权人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二伪造身份与资质
1. 冒充专业人士
知乎案例显示,有公司伪造律师函或冒充银行内部人员,诱导付费后失联。甚至有机构连注册信息都是虚假的。
2. 无证经营
国家工商总局明确禁止注册“讨债公司”,但部分机构以“商务咨询”名义超范围经营,面临吊销执照风险。
三恐吓与违法催收手段
1. 软暴力威胁
包括电话轰炸伪造法院通知威胁逮捕等,苏州某案例中催收人员因软暴力导致债权人被判30%连带赔偿责任。
2. 骚扰第三方
非法联系债务人亲友同事,甚至贴街招淋红油,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香港法律明确,债主若知情不阻止,可能需承担刑责。
四合同欺诈与法律漏洞
1. 无效委托合同
商业化讨债合同可能因违反公序良俗被法院判定无效,债权人即使追回欠款也需退还佣金。例如泰州中院2014年判例。
2. 债务“复活”骗局
诱导债务人偿还已过诉讼时效的旧债(如学生贷款除外),还款后时效重算,变相延长追讨期。
五协商还款骗局
1. 预付费诈骗
知乎用户遭遇“法务公司”要求预付2000元服务费协商分期,缴费后以“补充材料”为由拖延,最终拉黑跑路。
2. 伪造减免方案
谎称可“停息挂账”或“不上征信”,实际未与银行达成协议,导致债务人二次逾期。
六技术型骗局
1. 区块链存证造假
部分公司宣称用区块链存证催收记录,但实际未加密敏感信息,反而泄露债务人隐私。
2. 虚假诉讼威胁
声称已起诉或冻结账户,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实为诈骗。
如何识别与防范?
1. 核实资质:通过全国企业信用系统查询公司注册信息,要求出示律师合作证明。
2. 拒绝预付费:正规机构按结果收费,预付定金多为骗局。
3. 保留证据:保存合同录音转账记录,遭遇威胁可报警或向银监会投诉。
4. 优先官方渠道:直接联系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协商还款,避免第三方介入。
总结:讨债行业骗局的核心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与债务人焦虑心理,结合虚假承诺违法手段和合同漏洞牟利。债权人或债务人需警惕“完美承诺”,坚持合法途径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