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债务优化”为名的诈骗
1. 虚假承诺低折扣化债
部分机构谎称能通过银行内部关系或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以极低折扣(如2.5折)帮助债务人“化解债务”,收取高额服务费后卷款跑路。例如2025年银川破获的“2.5折化债”骗局中,犯罪团伙通过曲解政策伪造材料骗取5000余名债务人超2亿元资金,最终被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手法:伪造银行与AMC(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流程,利用债务人急于还款的心理,诱导其支付服务费或保证金。
2. 二次收割负债群体
部分“反催收”机构声称可提供征信修复债务重组等服务,实际通过虚假方案骗取费用,导致债务人旧债未清又添新债。
二暴力催收与数据黑产的结合
1. 非法获取并滥用个人信息
催收公司通过黑市购买负债人隐私数据(如通讯录社保记录外卖地址等),每条信息低至0.9元,用于威胁骚扰或“社会性死亡”攻击。例如:
法律风险:此类行为涉嫌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最高10倍罚款)及寻衅滋事罪(最高5年徒刑)。
2. 技术手段规避法律
使用虚拟号码AI合成语音(如恐吓欠款人子女信息)等隐蔽方式施压,增加取证难度。
三“职业讨债人”的诈骗陷阱
1. 骗取债权人资金
案例显示,部分讨债公司以“全权委托追债”为名签订协议,实际将追回款项据为己有。如江苏淮安一起案件中,“职业讨债人”丁某某诈骗被害单位77万元货款,被判刑4年。
2. 虚构资质与成功案例
一些公司宣称拥有“专业律师团队”“司法背景”,实则无合法资质,通过夸大成功率诱导客户支付高额费用。
四法律风险与防范建议
1. 识别合法与非法催收的界限
2. 受害者应对措施
讨债公司诈骗的核心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与债务人的焦虑心理,结合数据黑产或虚假身份实施犯罪。公众需警惕任何要求预付费用承诺“百分百追回”的机构,并优先选择司法途径维权。相关部门需加强对此类灰色产业链的监管,尤其是金融机构外包催收的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