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市发布《关于规范债务催收服务收费的通知》,明确要求区域内讨债公司执行统一的收费标准与操作规范。这一新规的出台,标志着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债务催收行业正加速迈向透明化与法治化。新规不仅通过设定收费上限、细化服务分类遏制了乱收费现象,更以合同备案、过程留痕等制度强化了对暴力催收的监管。这一变革既是市场秩序重塑的必然要求,也为债权人、债务人及催收机构三方划定了清晰的权责边界。
一、收费透明化:遏制灰色操作
新规首次对债务催收服务费用实行阶梯式定价。根据债务金额、账龄长短、催收难度等维度,将服务费上限分别设定为债务本金的10%-30%,并禁止以“信息费”“差旅费”等名义追加隐性收费。例如,针对逾期3年以上的复杂案件,最高收费不得超过25%;而账龄6个月以内的短期债务,则限制在12%以内。这一分类标准有效避免了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随意加价的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要求所有收费项目必须在合同中逐条列明,并通过第三方平台备案。徐州市民王女士表示,此前委托催收时曾被收取“调查费”“上门费”等多项费用,实际支付金额远超约定比例,而新规实施后,合同条款的透明化将大幅减少此类纠纷。南京大学法学院专家李明指出:“阶梯定价与强制备案双管齐下,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也倒逼企业提升服务专业性。”
二、监管体系:技术赋能合规
徐州监管部门创新引入“区块链+催收”监管模式。所有催收公司的合同签订、通话录音、上门记录等数据需实时上传至市级监管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确保数据真实。例如,某催收员在联系债务人时,需通过专用APP拨打电话,系统自动生成包含时间戳的加音文件。此举不仅为纠纷提供司法证据,更让暴力威胁、虚假承诺等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新规建立“红黄牌”信用评价机制。催收公司若被投诉查实3次以上,将被暂停经营资质;累计违规5次则永久退出市场。2024年试点期间,已有2家企业因伪造通话记录被吊销执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涛认为:“技术监管与信用惩戒的结合,正在重构行业的生存逻辑,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竞争’。”
三、法律衔接:填补制度空白
新规首次明确债务催收的合法边界。文件第14条禁止“凌晨催收”“骚扰无关第三人”等行为,并将违法催收的举证责任转移至企业。例如,若债务人主张遭遇恐吓,催收方需自证未使用威胁手段,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这一条款显著降低了弱势群体的维权成本。
新规与《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形成联动。徐州鼓楼区法院近期判决的一起案例中,某催收公司因未备案合同被认定收费无效,需全额退还委托人费用。法律学者张伟分析:“地方性规范与国家立法的衔接,既解决了催收行业长期存在的法律适用模糊问题,也为全国性立法提供了试点经验。”
规范与创新并行的未来路径
徐州新规的落地,标志着债务催收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规范发展。通过透明定价、技术监管、法律协同的三维改革,既遏制了行业乱象,也为合法企业开辟了可持续经营空间。未来,需进一步细化跨境债务、数字资产等新兴领域的收费规则,并探索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的共治模式。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强所言:“唯有平衡效率与公平,才能让催收行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安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