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
1. 收集证据
录音/录像:保存所有骚扰电话录音(需明确告知对方正在录音)或通话记录截图。
短信/聊天记录:留存威胁、侮辱性内容的短信或社交媒体消息。
来电信息:记录骚扰电话号码、频率、时间及催收公司名称(若对方表明身份)。
依据:证据是投诉维权的核心,需证明催收行为存在威胁恐吓、骚扰等违法情节(《刑法》第293条)。
2. 书面声明债务无关性
书面告知催收方:通过邮件或挂号信发送《告知函》,明确说明:
欠款人为前员工,与公司无关;
要求立即停止骚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依据:催收方明知债务无关仍骚扰,可能构成寻衅滋事或侵权(《民法典》第1167条)。
⚖️ 二、官方投诉举报渠道
1. 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中国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途径:官网提交投诉或拨打投诉热线(12378)。
说明:投诉对象为催收公司或其委托金融机构(如网贷平台),需提供债务无关证明及骚扰证据。
依据:银监管金融机构催收行为,对违规外包催收可处罚。
地方金融办:
若知晓催收公司注册地,向其属地金融办举报(如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
2. 向工信部门及12321举报中心投诉
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途径:
网站(www.)或APP提交骚扰电话证据;
电话举报:010-12321。
效果:运营商将对号码封停,并追溯催收公司责任。
运营商防骚扰服务:
开通“高频防骚扰”(移动)、“天翼防骚扰”(电信)等免费服务,自动拦截可疑号码。
3. 向公安机关报案
适用情形:
催收涉及恐吓、人身威胁、伪造公检法文件(如冒充律师、法院);
单日多次骚扰(如超3次)或持续性强扰生活。
操作:
携带证据向公司所在地派出所报案,要求立案调查;
若催收涉嫌犯罪(如敲诈勒索、伪造印章),警方可刑事立案。
4. 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全国12315平台:
若催收公司存在虚假宣传、非法经营等行为,通过12315网站/APP举报其工商违规。
5. 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
途径:关注协会微信公众号 → “联系我们” → “我要投诉”,提交证据及说明。
⚠️ 三、法律维权途径
1. 提起民事诉讼
案由:以“侵犯企业名誉权”“寻衅滋事”起诉催收公司及关联平台。
索赔内容:
停止骚扰、赔礼道歉;
赔偿公司经营损失(如员工工时浪费、客户信任损失)。
2. 追究前员工连带责任
若前员工向讨债公司泄露公司信息,可依据《劳动合同》保密条款或《民法典》追究其侵权责任。
四、注意事项
避免与催收方直接冲突:切勿言语攻击或承诺还款,仅声明债务无关并警告法律后果。
警惕“反催收”诈骗:勿轻信所谓“法务代理”有偿删债服务,可能泄露信息或遭二次诈骗。
内部信息保护:核查前员工离职时是否签署保密协议,强化在职员工信息安全管理。
投诉渠道与适用情形速查表
| 渠道 | 适用情形 | 处理方式 |
|-|–|-|
| 银/金融监管局 | 催收涉及金融机构(如银行、网贷平台) | 责令机构整改、罚款,吊销合作催收资质 |
| 12321举报中心 | 频繁电话/短信骚扰 | 封停号码,通报运营商限呼 |
| 公安机关 | 威胁恐吓、伪造身份、影响经营 | 刑事立案(涉黑恶可重点打击),拘留责任人 |
| 市场监管部门 | 催收公司无资质经营、虚假宣传 | 吊销营业执照,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
法律依据总结:
催收方使用骚扰、恐吓手段催收,涉嫌违反《刑法》第293条“催收非法债务罪”;
若冒用公检法名义,可能触犯《刑法》第279条(招摇撞骗罪);
企业可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主张名誉权侵权,要求停止侵害并赔偿。
建议优先通过 12321 和 银 快速拦截骚扰,同步准备证据启动法律程序。如催收涉及暴力或伪造文件,立即报警并保留出警记录作为后续诉讼依据。